掏耳朵掏出外耳道炎
掏耳朵掏出外耳道炎
急诊病例:
62岁的刘先生这几天耳朵很疼,还流出黄色的脓液,来医院一查,竟得了外耳道炎。经过询问后,医生说病根在刘先生有“掏耳朵”的习惯。
刘先生说,家附近有一家小理发店,每次理发后,都会叫老板帮他掏掏耳朵,因掏得舒服,成了理发的“必修课”。可一周前,他发现右耳发痒,并开始积脓。
老刘感觉奇怪,以前掏耳朵都没事,怎么这次会得外耳道炎呢?
病因诊断:
理发店掏耳朵的工具为公用,一般没有专人专用,这就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如果挖耳不当,导致耳道破损,细菌感染后,就会引起外耳道感染发炎。如果不及时医治,很可能转化成中耳炎,甚至损伤听力。
专业人士介绍,掏耳朵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习惯,一般耳朵痒了,就会用掏耳勺或者棉花棒等工具来掏掏。因此许多人认为定期掏耳朵、清理耳垢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这种行为对耳部健康有着很大的潜在危害。
预防提醒:
要想预防外耳道炎的发生,首先要注意纠正挖耳习惯。专业人士说,游泳、洗头时污水入耳后应及时拭净,及时清除或取出外耳道的异物,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最为重要。
专业人士建议,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自己掏耳垢,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耳朵敏感性下降,很多人耳朵破了,自己都很难察觉。如果要清除耳垢,最好用棉花球,切忌使用掏耳勺、发卡等极易损伤外耳道的金属物品。
耳朵应该多久掏一次
掏耳朵掏出血一般都是毛细血管出血,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这时一定要防止耳朵进水以防感染,并到医院就医。
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
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掏耳朵出血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为保持耳朵内腔的清洁,我们避免不了都会掏耳朵。不过,一旦不小心,会很容易对耳朵的损伤,如果掏耳朵掏出血了该怎么办才好呢?
掏耳朵的时候不小心掏出血来,一般轻微的话是造成外耳道的损伤,最严重的就是有鼓膜损伤。不过,小的损伤,出血情况不严重的话,还是可以自愈的,无须过于担心。
如果出现疼痛,可以先试试消炎药,但如果还是疼痛不止就去医院看一下,普通挂号,去五官科或耳鼻喉专科看一下,可能会给开药或者药水。另外,如果外耳道损伤后一直流血不止的话,也应该要去医院接受治疗,否则很容易造成感染。
而关于耳朵出血后如何处理呢?首先应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外伤后即可用酒精消毒外耳道,擦净或去除外耳道异物,但不要取下浮在耳膜上的血痂,以免引起细菌感染。然后用消毒的棉花轻轻塞在外耳道口,以防脏污进入耳朵,引起感染。
另外,还要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人和药物滴耳,因为这样不但无益,相反可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耳朵掏出问题天天有
耳朵掏出问题天天有
今年28岁的傅小姐是位时尚白领,自从烫了卷发后,她每次洗头都上美发店,洗完请美发师吹一吹,头发能保持得很有型。有时候,一个星期要去上两三次。她喜欢上美发店还有个原因,那里有按摩和掏耳朵的服务。只要时间充裕,她就会静静地享受。一个星期洗三次头,就掏三次耳朵,每次都要洗头小姐把耳屎全掏空了,她才觉得干净。可最近,她发现耳朵有些不对劲了,外耳道很痛,还有黄黄的液体往外头渗。她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诊断,外耳道发炎了。“就是掏耳朵掏坏了。”耳鼻喉科专家说,现在,在理发店掏耳朵掏出问题的患者很多,几乎每天都有。
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送长辈孝亲网的专家说。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3cm,耳屎只占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掏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经常掏耳朵严重会失聪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一些诸如火柴棒、小铁钉、小发夹之类的东西掏耳屎,并说为了舒服。其实,这样做害处多多,轻则导致耳道发炎,长久难愈,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这是为什么呢?
有关医学专家们告诫道: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影响张口和咀嚼,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还有,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其次,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层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由于外耳道为弯曲、较深的腔洞,又比较潮湿,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耳屎多了,关键在于正确地处理。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也可以用耳道勺轻轻地将耳屎掏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如果耳道发痒,可用手指轻轻按揉外耳道前的耳屏。万一患了外耳道炎,必须到医院诊治。
耳朵出血原因
耳朵出血有几种原因,一是外耳道有破裂的地方,二是中耳炎鼓膜穿孔后引起。 耳朵出血常发生于耳鼓膜穿孔或颅底骨折时。鼓膜是一片具有一定韧性的薄膜,位于外耳道深部,是人体声音传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膜易受直接损伤或间接冲击而破裂。
直接损伤多见于掏耳朵或取异物时将镊子、发卡或火柴梗等伸入外耳道过深,以致刺破了鼓膜。间接冲击多见于爆破时的声波击破鼓膜所致;亦可因跳水、拳击耳部或滑冰时突然跌倒而使鼓膜被震破。当头部外伤造成颅底骨折时,也可伤及鼓膜使之破裂。鼓膜一旦破裂,耳内突然感到剧痛,继之耳鸣、耳聋,有少量血从外耳道流出,严重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耳镜检查时,可见外耳道有血迹,鼓膜有不规则的穿孔。疑有鼓膜破裂的病人,应尽快送医院检查治疗。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如果掏耳朵掏出血一般都是毛细血管出血,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这时一定要防止耳朵进水以防感染,并到医院就医.
耳朵听觉器官注意
耳朵掏耳朵掏出血一般都是毛细血管出血,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这时一定要防止耳朵进水以防感染,并到医院就医。
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
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小飞虫多了起来,耳鼻喉门诊接诊了许多因飞虫入耳的病人。
人们对于耳朵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是一时的不注意,就可造成耳聋,使人终生遗憾。
炎炎夏日,昆虫繁多,不经意间会有小虫钻入我们的耳朵。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虫子钻入耳朵后,应想办法把虫子弄出来,以免耳膜受伤或引起发炎。但是,这时不能用挖耳勺或棉棒去挖耳朵,那样会使虫子在耳内乱爬,损伤耳膜。 把虫子从耳朵内弄出来的较为妥当的方法是,将耳朵朝向有亮光的地方,或者用手电筒往耳朵里照,小虫就有可能朝着亮光飞出来。 也可以让爬进虫子的那只耳朵朝上,向耳道内滴入干净的食用油或甘油,接着头偏向下侧成90度,使外耳道竖直向下,等小虫随着油一起流出耳道后,再用棉签轻轻擦去耳内残留的油。 专家提醒,如果用这些“巧法”都未能将耳中的虫子弄出来,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为什么不能总是掏耳朵
有些人很喜欢掏耳朵,掏耳朵的用具也是五花八门。其实,掏耳 朵可不是一个好习惯,特别是未成年的儿童,更不能随便自己掏耳朵。在我们外耳道的皮肤中分布着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可以不断 地分泌一种蜡状物质,这些分泌物同灰尘、皮屑混在一起,留在外耳 道里,就是我们所说的耳垢(耳屎)。耳垢的味道很苦,而且油腻腻的, 一旦小虫钻进耳朵,它尝到苦味就会退出来。如果有灰尘进入外耳道, 它们则会被耳垢粘住。因此,耳垢能很好地保护耳朵。如果你自己用 手指甲或发卡、挖耳勺等用具掏耳朵,不仅不卫生,而且还很危险, 因为自己掏耳朵完全凭感觉,稍不小心就容易扎破外耳道皮肤,引起 外耳道细菌感染发炎。如果不小心弄伤鼓膜,还会影响听力,引发中 耳炎。自己随意掏耳危害多多,因此不要这么做。
经常掏耳朵小心掏出癌
掏耳朵“掏”出了癌症
案例:某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来了位30多岁的男子,他说近几个月来觉得左耳朵听声音越来越不清楚,感觉里面像堵了一团棉花。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左耳内长满了乳头状瘤,从里到外把耳道堵得死死的,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听力下降。
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引起,开始时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较多,就会使其恶变,越长越多最终堵塞耳道。在各种致其恶变的因素中,掏耳朵是最多最直接的,询问病史可以发现,此类病人往往有掏耳朵的经历,那位30多岁的男子就经常让理发师给他掏耳朵,并视之为一种享受。殊不知没经过消毒的公用掏耳工具不仅能传播引起耳道乳头状瘤的病毒,还能刺激其恶变。
不要随便掏耳朵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一些诸如火柴棒、小发夹之类的东西掏耳屎,并说为了舒服。其实,这样做害处很多,轻则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鼓膜是一层厚约0.1毫米的薄膜,如果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会将鼓膜刺伤甚至穿孔,严重的会造成耳聋。
耳屎多了,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外耳道炎的调养护理办法有哪些
一、痒痒别挠,很多外耳道炎患者,在外耳道炎刚刚发生的时候,会有瘙痒的感觉。不仅如此,一些耳道瘙痒的朋友,因为用力的抓挠,导致外耳道炎的出现,这也不是少数。因此,外耳道炎的预警中,对痒的问题,一定要小心应对。一旦外耳道受损,外耳道炎的出现,就离得不远了。
二、不要挖耳朵,掏耳朵的习惯,很多人都有。并且在一些娱乐场所,“采耳”,还是一种服务项目。其实,对外耳道炎的预防工作来说,挖耳朵是不好的。因外外耳道的脆弱,是普遍存在的。挖耳朵的行为,会伤及到外耳道,导致的外耳道炎,其实也是很常见的。游泳要注意,夏天到了,人们就喜欢游泳纳凉。可是,游泳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针对外耳道炎的保护。不不干净的水,不要轻易靠近。一些因为耳道进水,导致的外耳道炎,也是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