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穴穴位层次解剖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背阔肌:该肌由胸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4.下后锯肌腱膜:下后锯肌由第9,第10,第11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支配。

5.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部小肌肉,腹腔内对应肾上腺,肝(右侧),脾(左侧)等。


针刺肾俞注意事项 肾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此层筋膜为腰背部的深筋膜,在腰部特别发达增厚,位于竖脊肌浅面,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腱膜。此层筋膜易受劳损,常成为腰腿痛原因之一。该筋膜由背阔肌的支配神经和相应的腰神经后支分布。

此层筋膜深面有由第1,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构成的臀上皮神经通过;若刺及该神经丛,可产生向臀部及大腿前内侧放射的触电感,腹腔内对应的器官为肾。


推荐针灸治疗失眠

二、治疗方法

2.1 体针

2.1.1 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针刺治疗失眠的优势和特色。临床多在针刺主穴的基础上,根据证型配合辨证取穴。(1)肝郁化火型: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而致,临床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多梦,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头晕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取宁神穴、心俞、肝俞、风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涌泉;耳穴取神门、交感、肝区、内分泌、皮质下。针刺配合耳穴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2)阴虚火旺型: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肝肾阴虚,扰动心神所致症见口燥咽干,多梦心悸,心烦易怒,头痛面红,舌红绛,脉细数。治疗采用调任通督法,取水沟、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神道、灵台、至阳、命门、气海、中脘、巨阙、鸠尾、膻中、承浆、印堂、心俞、肾俞;明显高于药物组(P <0.01)。(3)心脾两虚型:劳神过度或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脾运失司,心神失养所致,症见多眠易醒,心悸健忘,纳差,面色萎黄,腹胀腹泻,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选穴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平补平泻;配合推拿膀胱经手法,每次50 min。(4)心虚胆怯型:体质素虚,心神不安所致的症候。临床表现为睡后易惊,遇事易惊,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弦细。心胆论治主穴选择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配穴采用辨证取穴在心虚胆怯型上明显疗效较好。(5)心肾不交型:肾阴耗伤或心火内炽,心肾失交,扰乱神明所致,症见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眠,心烦头晕,潮热盗汗,健忘,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俞冬生等采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泻南补北针法,取穴神门、内关、太溪、涌泉、心俞、肾俞,其中涌泉用雀啄灸法灸30 min。

2.1.2 夹脊穴采用盘龙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治疗加用盘龙刺治疗,取穴华佗夹脊穴,自T1-L5紧贴脊柱两旁,两棘突间隙旁开5分,自上而下左右交替针刺,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治疗4周后结果治疗效果明显。

2.1.3 经验奇穴治疗失眠,选用百会穴、鼻翼穴(左侧)、次白穴( 右侧)。鼻翼穴在鼻翼上端的沟陷中;次白位于手背第3,4掌骨之间。治疗1个月后效果好。选用五花穴(足底针五花

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1寸,共5针,针刺0.2-0.3 mm左右)为主配合辨证选穴治疗失眠。

2.2 灸法

2.2.1 艾灸法针刺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配穴用辩证取穴,配合每晚艾灸百会15 min。

2.2.2 温针法孙远征等[12]运用温针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选百会、神门、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针刺得气后施灸30 min。

2.3 特殊针法

2.3.1 耳针选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耳背心、肾上腺和心为主穴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失眠,每

日按压15 min,治疗2周后结果有效。取皮质下、心、肝、肾、神门、耳背心等耳穴刺络放血治疗失眠,隔日1次,治疗4周后有效。

2.3.2 腹针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商曲、气旁、气穴为主穴辩证配合背俞穴治疗失眠。治疗20次。

2.3.3 电针采用电针配合耳穴按压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关元、中脘、双风池、双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电针双侧安眠及四神聪;耳穴取双侧神门、心、脾、

肾、脑、下脚端。治疗10次。

2.3.4 头针脑为元神之府,头部腧穴是大脑皮层下的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区,头穴对大脑皮层的调理作用较体穴直接而效果专一。治疗头穴透刺采用后神聪透前神聪、囟会透神庭、左右络却透通天、左右承光透曲差治疗20次。

2.3.5 穴位埋线取双侧安眠、心俞用穴位埋线法治疗2次,每次2周。

2.3.6 穴位注射采用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和佐匹克隆治疗,治疗2周后有效。

2.3.7 穴位贴敷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以宁神贴贴敷神阙穴,每晚1次;治疗28d后效果明显。

2.3.8 皮内针取穴印堂、内关、太冲、足三里,除印堂外均为双侧取穴。治疗2个月。

2.4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采用任脉特定经穴配合耳针疗法治疗失眠63例,选取任脉的膻中、关元、气海、中极、曲骨、下脘等穴位,辨证为实证者用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耳穴选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心、肝、肾区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治疗1个月。

肾俞的作用 肾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第2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此层筋膜为腰背部的深筋膜,在腰部特别发达增厚,位于竖脊肌浅面,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腱膜。此层筋膜易受劳损,常成为腰腿痛原因之一,该筋膜由背阔肌的支配神经(见前)和相应的腰神经后支分布。

此层筋膜深面有由第1,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构成的臀上皮神经通过,若刺及该神经丛,可产生向臀部及大腿前内侧放射的 触电感,腹腔内对应的器官为肾。


胃癌的2种外治疗法

胃癌的外治疗法包括:

(1)针灸及穴位封闭

针刺止痛:主穴:中脘、下脘、章门、胃俞、膈俞、足三里;配穴:丰隆、公孙、肾俞、脾俞、内关、三阴交。根据病情运用穴位及补泻手法治疗。

艾灸止痛:穴位:中脘、下脘、章门、胃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针刺止呃:针刺双侧内关穴、足三里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每B一次。

耳针止呃:主穴:膈、胃、肝、脾、交感;配穴:榭门、皮质下、肾上腺。

穴位封闭止呃法:用维生素B62 mg,取双侧内关穴作穴位封闭,有效率在95%以上。

(2)推拿按摩疗法:目的为改善胃的功能,缓解疼痛,降逆止呕。

①按摩止痛:a.患者仰卧,医者站其身旁,一手点内关,另一手点足三里,同时进行。先点左侧,再点右侧。b.双手用拇指沿肋弓向两侧做分推法数次。取穴中脘,梁门。c.患者俯卧,医者站其身旁,用双手掌揉腰脊背部数次。取穴:至阳、脾俞、三焦俞。d.用手掌揉搓小腿后侧(承山穴一带)数次,使局部有发热的感觉,此法有;生热祛寒、温暖脾胃的功能,适用于寒性痛疼。e.按压二、三掌骨缝的“落零五”穴,局部有酸痛感者,治疗效果好。

②推拿止呕:捏拿脊部胃俞穴处肌肉15-20次。或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1分钟。

脾俞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脾俞穴穴位解剖

在背阔肌,竖脊肌和髂肋肌之间;第11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11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后支外侧支。


针炙治疗糖尿病穴位

针刺治疗糖尿病常用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穴为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为肺俞、胃俞、肝俞、中脘、关元、神门、然谷、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2.主穴为脾俞、膈俞、足三里。配穴:多饮烦渴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秘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疼、耳鸣加肾俞、关元、复溜;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加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针刺得气为指标。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时,则留针15分钟,出针前重复运针一次再指压。

上消: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中消:内庭、三阴交、脾俞、胰俞、胃俞;下消: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胰俞。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针刺方法为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阳经选穴:膈俞、脾俞、足三里。阴经选穴:尺泽、地机、三阴交、中脘、气海。针刺方法,两经穴位配合使用,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灸法选穴

灸法治疗糖尿病常用穴位有:

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普济方》)。

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神应经》)

承浆、太溪、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手足小指尖(《神灸经论》)。

耳针选穴

耳针治疗糖尿病常选用的穴位有:

胰、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针法为轻刺激。每次取3~5穴,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个。

针法:捻转法运针1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每3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25例,疗后三多症状减轻,血糖、尿糖均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肺俞针刺手法 肺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该肌由副神经和第3,第4颈神经支配。

4.菱形肌:该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第5颈神经组成。

5.上后锯肌腱膜:上后锯肌由第1,第2,第3,第4肋间神经支配。

6.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3,第4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深部小肌肉。


慢性胃炎的针灸疗法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于中医学之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等病证中。一般认为多由脾胃受损,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而致。中医治疗本病方法多,疗效明显,尤其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针刺膈俞等穴治疗慢性胃炎。

选穴:

1、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

2、肝俞、胃俞、中脘、下脘、足三里。火针及毫针取穴相同。

配穴:

脾胃虚弱加章门,肝胃不和加期门,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胸闷、恶心加内关。

针法:

取坐或卧位,选穴并常规消毒。然后以右手拇指持细火针针柄,左手持酒精灯并将其靠近穴位。将针于灯火烧红至白亮,迅即将针刺入穴内(可根据部位、胖瘦定角度和深度,灵活采用直刺、斜刺和点刺法,深度约0.5-1.0寸),并即刻敏捷出针(进出针靠腕力控制,时间约半秒),随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两组主穴交替使用,背俞穴和相应类俞穴交替使用,其他穴两侧交替使用。

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畏寒者加烤神灯。两组均隔日1次,10次者为1疗程,疗程间隔10天。第4个疗程前复查。

说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肝、脾、胃关系密切,故取肝俞、脾俞、胃俞以疏肝健脾和胃,取上、中、下脘、建里健运脾胃,取膈俞活血化瘀,取足三里疏通胃气消痞满,取三阴交资生化源益胃阴,内关宽胸解郁,期门疏肝,章门健脾。诸穴共奏疏肝健脾、和胃化瘀之功。火针具有针与灸双重作用,既能调气和血,又能温通经络,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故可获效。

胆俞针灸向哪个方向刺 胆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下缘:斜方肌由副神经和第3,第4颈神经前支支配。

4.背阔肌:该肌由胸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5.竖脊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相关推荐

糖尿病的拔罐疗法

方法一:治疗糖尿病(l)拔罐部位:选穴:肺俞、脾俞、三焦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2)方法:取上穴,采用单纯火罐法吸拔穴位,留10分钟,每日1次。或采用背部前穴走罐,先在肺俞至肾俞段涂抹润滑剂,然后走罐至皮肤潮红或皮肤出现瘀点为止,隔日1次。方法二:治疗糖尿病拔罐疗法有哪些,(l)取穴:①膀胱经:三焦俞、肾俞。②任脉:石门。③经外奇穴:华信夹脊。④脾经:三阴交。(2)治疗方法:①留罐法:

外阴白色病变怎么办

针刺穴位注射取穴:主穴:肾俞、横骨、三阴交、蠡沟、止痒穴。配穴:萎缩加脾俞、血海;瘙痒加阴廉、坐骨点。止痒穴位置:阴阜处。操作:每次取2~3穴,背部俞穴斜向脊柱椎体,止痒穴由阴阜向大阴唇方向斜刺。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出现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穴位注射分肾俞、阴廉组和脾俞、坐骨点组,两组交替注射,每次每穴注射丹参液1~2毫升。以上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期停治,疗程间休息7~10天

陷谷穴的定位在哪里

陷谷的定位科学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趾跖关节近端凹陷中。快速取穴法:1.正坐位,足尖着地在足背第2,3跖骨间结合部之前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2.正坐位,在足背第2,3趾跖关节后,可触及一凹陷处,按之有酸胀感。陷谷穴作用主治陷谷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俞木穴,穴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本穴具有清热渗湿,泻火明目,通络止痛,理气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气化不利之面

癫痫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基本疗法: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气郁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者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脾俞、丰隆、心俞、神门。方义:脾为生痰之源,取脾之背俞穴脾俞、胃之络穴丰隆健脾胃、化痰湿以治其本;心为神之舍,取心之背俞穴心俞、心经原穴神门调养心神、醒脑开窍。标本同治,癫痫当除。加减:痰气郁结加中脘、太冲调气解郁;气虚痰凝加足三里、中脘益气健脾;心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健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

(1)经早治法 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土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操作 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者用温针灸。方义 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

​​老年小脑萎缩的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在选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 恰当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调节患者的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开通脑窍,促进脑萎缩患者康复的目的。①肾精不足型以补益肾气、益精填髓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百会(或四神聪)、太溪、命门、肾俞 配穴--关元、脾俞、复溜、阴陵泉 针刺方法:百会平刺,勿提插,多捻针、留针;关元可用灸补法;余穴均用补法。②气血亏虚型以补益气血、养血健脑

痿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下肢取环跳、髀关、伏免、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阳溪等穴为主。肺热者加尺泽、肺俞;胃热者加内庭、中脘;湿热者加阴陵泉、脾俞;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脊柱外伤者加相应节段华佗夹脊穴。皮肤针:沿手足阳明经线和背部肺、胃、肝、脾等背俞穴轻叩。肌肤不仁者,可叩刺麻木区域至微出血。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刺灸法治则:利湿除热,培补牌胃,滋养肝肾

婴儿惊风可以艾灸吗

婴儿惊风可以艾灸。小儿惊风多以外感时邪,内蕴痰热,或久吐久痢,脾虚肝盛为其主要发病因素,而艾灸具有补益脾胃,扶补阳气的功能,通过正确的艾灸方法,可以有效扶补脾肾阳气,调理脾胃,并且能用开窍熄风,从而有效缓解惊风症状。具体艾灸方法如下:治法:急惊风当立清热豁痰,开窍熄风之法;慢惊风应温补脾肾,育阴潜阳,以扶元固本为先。艾灸取穴:惊风发作时刻:水沟,十宣,百会,合谷,太冲。间歇期:急惊风加大椎,中脘,

肝吸虫病可以针灸治疗吗

体针对此病针灸治疗有辅助治疗作用,病人患华支睾吸虫病后,内伤肝脾、络脉瘀 阻、升降失常、清浊相混,渐积而成鼓胀。肝胃不和时针刺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太冲。 气滞血瘀时,针刺肝俞、膈俞、阳陵泉、太冲。气阴两亏时,针刺期门、章门、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太冲。寒湿中阻时,针刺脾俞。胆俞、至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有关症状进行加减配穴,如脘腹痞满加中脘,恶心呕吐加内关,神疲无力加关元,

气虚脾虚怎么调理

脾气虚证的治疗应以益气健脾为法,可在医生的医嘱下根据自身情况服药调理,或者也可以采取外用针灸的方法调理。取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穴位,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轮流取穴,用艾条或隔姜灸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穴位每日1次也能有不错的调理效果。